不禁摩、反突围:重庆如何成为摩托产业的“开放样本”?

发布时间:2025-09-28   信息来源: jinfei.cn

第二十三届重庆摩博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25万人次观展、950家企业参展、意向采购金额突破3.2亿美元。展会背后,是中国摩托产业在电动化、智能化浪潮中奋力突围的生动写照。然而,盛况之下,行业仍面临内卷加剧、产能利用率不足40%、出口壁垒高筑、国内路权受限等多重挑战。在这一背景下,重庆的“不禁摩”政策与“规范管理”路径,恰恰为全国摩托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究的“开放样本”。

那么,作为“摩托之都”的重庆做对了什么呢?

首先是不“禁”反“导”,以治理智慧释放产业空间。当多数城市以“禁限摩”作为城市治理的简易答案时,重庆选择了更具远见的路径——“规范管理”。通过“有牌证、戴头盔、限两人、靠右行”等具体措施,重庆既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,又尊重了摩托车的合法路权,为产业生存和发展保留了土壤。这种治理思维,本质上是对“管制”与“发展”关系的再平衡。正如中国摩托车商会秘书长张洪波所言,“解禁一辆摩托,背后是消费拉动、文旅融合、装备升级的连锁效应。”西安解禁后年销量从几千辆跃升至十几万辆的案例,正是路权开放带动市场活力的明证。

其次是双轨并行,燃油与电动协同突破,拒绝“一刀切”转型。重庆并未因新能源趋势而抛弃传统燃油车产业,反而支持企业向大排量、高性能方向突破。宗申赛科龙首发公升级巡航RA1000,打破国外品牌垄断;同时,雅迪、森蓝等企业在电动化领域快速布局,形成“燃油+电动”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。这种不盲目跟风、不割裂传统的策略,使重庆在产业转型中保持了连续性和竞争力,避免了部分地区因政策摇摆导致的产业断层。在电动化浪潮中,重庆坚持“技术路线多元化”,为企业留出更多试错与创新的空间。

再次是从“制造出海”到“品牌出海”,搭建全球化跳板。全国每出口3辆摩托车就有1辆产自“摩托之都”,重庆不仅依托摩博会搭建跨境电商平台、组织精准采购对接,更通过“CIMA中国荣誉制造”直播间推动中国企业从“产品输出”迈向“品牌输出”。尽管当前海外市场仍面临关税壁垒、金融支持不足等挑战,但重庆的经验表明,只有通过技术升级、品牌建设和供应链整合,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争取更大话语权。中国摩托车商会会长、宗申集团董事局主席左宗申指出,中国大排量摩托车性价比虽高,但需构建海外金融与运营体系,才能真正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。

另外是采取产业与城市共融:摩托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文化载体。本届摩博会打造的“机车小镇”“摩友之夜”等IP,吸引2550家俱乐部参与,联动全城商家形成消费热潮,凸显了摩托车产业与城市文化、文旅经济的深度融合。重庆将摩托从“代步工具”重新定义为“休闲生活方式”,不仅拓展了产业边界,也为城市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。这种“产业—文化—消费”的闭环,成为重庆摩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。

当前中国摩托产业正处在“冰火交织”的十字路口: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的低效内卷与政策约束,另一方面是技术变革与全球市场的巨大机遇。重庆的实践表明,产业的突围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,更需要城市治理者的战略定力与制度创新。唯有打破“禁限思维”,以开放促创新、以规范促发展,才能真正激活中国摩托产业的全球竞争力。

这条路,重庆走通了;其他城市,是否也该重新思考“摩托”二字背后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?